?
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注意到國際品牌會有很多代言人、形象大使、品牌大使、摯友、繆斯等稱位標簽。這些標簽同時會以全球或大區(qū)等地域標簽來區(qū)分。像雅詩蘭黛就有全球代言人、中國品牌大使、彩妝大使、系列產品大使等等。迪奧也不例外。
王子文和黃景瑜被Dior雙雙收在帳下,成為Dior2018年的“第一波”中國大使,看似突然,但其實并非空降。因為Dior之前已經為他們做了“熱身”,兩人之前已經參加了Dior的一系列相關活動,現在看來,“橄欖枝”其實早已握在手中。
大家都知道2017年Dior曾官宣了中國區(qū)四個大使,Anglababy、黃軒、趙麗穎、陳飛宇,時間上也是涵蓋全年,上半年下半年都有“收獲”,該重磅消息還一度惹來網友對Anglababy和趙麗穎的對比。而2018年相信也會“Dior明星”只多不少,有網友調侃Dior這是要把“批發(fā)”進行到底啊。
至于說王子文、黃景瑜與Anglababy、趙麗穎相比地位如何?筆者真的覺得沒必要拿來比。因為在品牌眼中,大家肯定是不分高低的,總歸是“一代新人換舊人”,比什么地位呢?說到底,品牌要的是最終結果,利益才是永遠的終極目標。
其實,Dior的這種“批發(fā)”大使的做法OPPO早就開始了,當紅的、個個領域的、跨年齡段的,八九個“湊”一桌。雖然讓人感覺不到章法,也看不出任何規(guī)律,但不得不承認那是相當的“全面”。
Dior曾一度以國際大品牌的姿態(tài)示人,代言人更一貫都是高冷范兒的面孔,娜塔莉·波特曼、詹妮弗·勞倫斯、蕾哈娜等,看上去就是一片高大上的陣容。而且,大使們的個人成績和名氣也是有著國際水準的,作品基本是享譽海外的。但Dior現在的套路似乎全變了,至少在中國市場這一塊兒,人家正在做著全面的親民嘗試,在大使的選擇上也是誰紅選誰,但真看不出選擇的標準是什么,跨度貌似挺大。